媒体农大

大庆日报:八一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景报告

来源:大庆日报责任编辑:耿丽雪终审:发布时间:2018-09-18浏览次数:1342

大庆日报9185-8版讯

原题:追寻的青春——八一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景报告

追寻的青春

八一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景报告

  3280人,605支队伍。

  上山,登上革命圣地井冈山,重温首任校长王震将军的井冈山革命生涯;

  下乡,深入呼伦贝尔草原做植被调查,帮牧民科学管理草地,恢复草原生态;

  支教,入驻河南三所农村学校,用特色课程为留守的孩子们打开通向观察外部世界的大门;

  寻根,回溯垦荒岁月,听拓荒者讲垦荒故事,重温北大荒精神,切身感受新垦区改天换地的大变化……

  在刚刚结束的暑期里,八一农大学生投入到一场以“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的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

  这些场景仅仅是这一轰轰烈烈的暑期社会实践的一小部分。

  大学生们将自己在这个暑假的经历比作“不期而遇的美好”。作为记录者,我担心错过实践中发生的任何精彩的细枝末节,每天与这些不能见面的好友“千里传音”,试图将每个学生的感受记录下来,将每个场景细心描绘下来,呈现给读者。

劳作与协作(六版)

  放弃假期的旅游、空调、同学会,40名大学生选择去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承受着太阳晒、蚊子咬,每天劳作7个小时,分工协作19天,他们为什么?

  大学生们说,晒黑的皮肤一个冬天就能白回来,学习的机会错过了,可就没办法找回了。

  以往,我们看到听到的往往是大学生们的娇气,而事实上,他们更能掂量出学习机会的份量。带队老师王洪义对学生们的表现很满意:“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这群孩子也能保持好的心态,没人叫苦叫累。有时下一夜雨,早上草原到处都是水,学生们的鞋都湿透了,裤子也湿到了膝盖,但大家都坚持做任务。”

付出与得到(七版)

  “我们一直努力付出爱给孩子,却猝不及防地被孩子们给予了爱。”“筑梦一队”队长叶行涛说。

   36名大学生放弃暑假,为河南三所农村学校的留守学生带去了特色课程。虽然遭遇了大雨和断水、断电、断网,他们依然坚持了下来,努力为孩子们付出,他们相信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爱的给予,使单向的付出变成了双向的互动和双向的成就,付出者同时成为收获者。他们用行动印证了白岩松的一句话:“志愿服务中最大的受益人是自我,通过帮助天下而真正走进天下。”

追寻与创新(八版)

  朱海焱等14名学生来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开展2018年第三期“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重温八一农大第一任校长王震将军的井冈山革命生涯,在革命圣地接受为期10天的心灵洗礼。

   11名大学生组成的八一农大“新时代垦荒青年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共青农场,面对曾经的“垦荒青年”,听拓荒者讲那些挥洒青春、战天斗地的往事。

  为什么,这些朝气蓬勃的心要走进历史?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又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他们从井冈山、从北大荒,收获的不仅仅是重温的往事、重走的漫漫长路,更重要的,是对当初激励先辈们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的深刻领悟。尤其是,当他们面对着老去的拓荒者和更新的垦区,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追寻与创新这些巨大主题形成的冲击,更证明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等的重要性。

  八一农大暑期实践指导教师王洪义说:“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如今的大学生不但懂得抓机遇,也能够迎接住考验。”

  实习记者 侯玉莹

劳作与协作

——科技支农团队在呼伦贝尔草原

  在8月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夏日炎炎,他们身着厚厚的迷彩服、戴着防蚊帽,埋头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做植被调查。

  短发女孩杨雁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八一农大农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今年暑假,她在老师的带领下,第二次作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40名同学中的一员,到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参与科技支农实践,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草原植被调查、牧草产量及品质分析,帮助牧民通过科学的草地管理方法,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草产量及品质,增加牧民收入。 

任务在棚子下的一方小小阴影里,每天与蚊虫亲密接触7个小时

  “今年雨水比较好,地里的羊草比去年高了很多,去年的羊草才25厘米左右高,今年羊草最高的地方达到了60厘米,还出现了很多新植物。”杨雁说。

  杨雁和同学们的具体任务,是到一处中科院实验基地进行样方调查,包括测量、取样、观察、实验等多种工作。学生们每天早上从驻地乘车半小时到达实验基地,每三人组成小组零散分布在广袤的草原上,在棚子下的一方小小阴影里,每天与蚊虫亲密接触7个小时。

  “这个暑期实践,我们模拟了大气氮沉降。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中氮含量显著增加,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群落调查,得到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杨雁告诉记者,学生们进行了样方调查,在分别施用了P肥和N肥的P样地和N样地,通过观察对比羊草的长势,以此得到施肥对于羊草与其他植物长势的影响,从而得到提高羊草产量及品质的方法。

  伴着草原上的日升日落,学生们在忙碌中体会着独到的乐趣,19天的实践生活远离热闹繁华却并不漫长。在杨雁和同学们眼中,草原风光再辽阔都不及自己手中的植株“有看头”,她说:“虽然我还在学习中,但能为生态和牧民献一份力,是多有意义的事呀。”

环境皮肤黑了,过一个冬天也就白回来了,但学习的机会错过了,可就没办法找回了

  为了做好这次实践,杨雁提前做了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虽说去年就体验了草原实践的苦,但我来之前依然怀着期待的心情,对我来说,这是巩固专业知识的好机会,我一定利用好,为考研储备能量。在学校,我们只能见到蔷薇科、菊科等常见的观赏作物,很难见得到草原这么丰富的植被种类。”

  正如杨雁所说,若不是心底怀有一份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学生们很难在没有树木遮挡、只有烈日和草地的草原上度过19天的实践生活。“白天紫外线很强的时候,我们的棚子只能遮住些许阳光,而蚊虫就完全无法阻挡了,今年出现了很多小咬和蚊虫,露在外面的皮肤被咬得都是包。”杨雁说:“最热的那几天,汗水湿透了鞋袜,人也晒得黑黑的,不过晒黑的皮肤过一个冬天也就白回来了,但学习的机会错过了,可就没办法找回了!”

  “这里的天气昼夜温差大,降雨也都是很突然的那种。很多同学感冒了,我们相互间就会调换任务,身体不适的同学并不会休息,而是留在驻地做粉样工作。

特写我帮助大家辨别植物,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的植物

  参加暑期草原实践的,除了八一农大学生,还有其他大学生团队,每天有80多块样方的总任务量要完成。面对任务,所有学生都不愿意拖自己所在小组的“后腿”。杨雁说:“参加了两次草原实践,我发现,要想将工作做好,离不开各小组间的互相帮助与配合。”

  一天早上,杨雁邻组的学弟突然身体不舒服,不能前往实验基地,小组的剪样进程远远被落下。“他们小组一上午才剪了两块半的样地,这样下去,肯定不能完成当天的指标。我就主动申请调过去帮他们,与我去年的队友组队完成剪样工作。”为了赶上进度,杨雁和队友片刻不敢停息,加快动作,在3个小时的时间内剪了5块半的样地,帮这一小组完成了当日指标,也帮他们赶上了其他小组的步伐。

  “帮助别人也是对自己的锻炼,我感觉自己今年对于不同品种植物形态的辨别能力大大提高了,加上去年的基础,老师让我带着大家去分辨植物。”杨雁说。

  在多天的实践里,杨雁帮助大家辨别植物,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的植物。她说,当她和同组同学遇到不能分辨清楚的形态相近植物时,邻队的一位热心的博士生学姐就会主动帮助他们。

  “虽然不熟识,她却愿意放下自己手里的活儿,花时间帮助我们,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受到鼓励,会更努力地学习,也会主动去支援需要帮助的人。”

收获不仅欣赏了草原落日的壮阔,甚至读懂了一支蒲公英的浪漫

  为了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哪怕中午回研究所一起吃午饭的间隙,杨雁都会和同学向中科院的专家们请教问题。“我觉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但只要肯努力,愿意学习,不怕苦,付出总会有回报,不管在哪里都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杨雁认真地说。

  “走进草原上的植物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善意的美好。”杨雁说,她不仅欣赏了草原落日的壮阔,甚至读懂了一支蒲公英的浪漫——自己就像草原上一粒小小的蒲公英种子,撑着小伞顺风而飞,不一定飞得很高,但会努力飞很远,只要落地便会努力萌芽。

  杨雁在日记里写道:“今年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参与草原实践了,拍了再多照片,似乎都带不走这里的美好。听说今晚8点有篝火晚会,我和小伙伴们忙碌了一天,加速完成了N样地的工作后,6个人一起来到了研究所附近的广场,等待许久,篝火晚会都没开始。9点,我的心情有点小失落,正当我们想离开时,烟花突然点亮了夜空……当烟花在我们头顶的天空盛开的一刻,我激动极了,真的太美了。期待已久的篝火晚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200多个年轻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我们尽情欢呼、游戏,忘记了烦恼,只有心里对未来的憧憬……”

实习记者 侯玉莹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

——访八一农大农学院带队老师王洪义

  面对着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种类、不同侧重的实践项目,大学生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项呢?又该以怎样的必要素质进入实践呢?

  记者采访了连续4年带队大学生前往呼伦贝尔草原进行暑期实践的八一农大农学院老师王洪义。

  王洪义老师在今年暑期草原实践的前期和后期都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语速较快、声音洪亮又清晰,讲起学生时的语气充满了信任和期许。 

实践需要准备,要有明确目的

  王洪义老师说,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无论参加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心理上和实际中做好准备,明确我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为社会解决什么,依靠好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避免想要参加某项社会实践,但不明确目的、“随大流”的心理倾向。

  以草原实践为例,王洪义老师告诉记者,在4年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每年都有40位学生前往呼伦贝尔草原,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有备而去”,也明确自己所选择的实践的特点。他们不但能做好适应野外艰苦环境的心理和生理准备,更在出发前参与了3轮植物知识培训,每个人都能认真学习并通过检测,怀着对植物学知识的检验和扩展的目标参与,而不是盲目地随行。

没有人怕吃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今年暑期的草原实践,学生们做得很好,不仅所有学生都保质保量地把任务完成好,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这群孩子也能保持好的心态,没人叫苦叫累。有一天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早上大家来到草原上的时候,到处都是水,学生们的鞋都湿透了,裤子也湿到了膝盖,但是大家都能坚持做任务。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不管是做任务,还是每天拿工具,大家总是能互相帮助。”王洪义老师告诉记者。 

努力赢得机会,还能经得住考验

  “如今的大学生不但懂得抓机遇,也能够迎接住考验,无论选择哪种社会实践,好的心态和团队意识都是锻炼好自己的前提。”王洪义老师说,4年前他第一次带学生们进行草原实践,当时的8名八一农大学生由于植物知识功底好、做事认真、心态好、不怕苦、团队协作好,得到了来自中科院专家的认可,方使得八一农大在7所院校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中科院长期合作单位,并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额尔古纳站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因此,在此后的每年暑期,王洪义老师都带领40名大学生进行草原实践。

  在王洪义老师的印象中,在后来的每一批参加草原实践的大学生身上,他都看到了一种好心态。他常和学生讲起,在一次实践中,返回驻地中途突然下起大雨,周围根本没有农户避雨,几个同学坐的是敞篷车,大雨直接打在他们身上,可他们不但不抱怨天气,还有人带头唱起了校歌……这不仅成了学生参与实践苦中自勉的经典一幕,更成为一批批大学生实践中的精神榜样。

实习记者 侯玉莹

付出与得到

——筑梦风车支教团在河南农村

  你能想像停水停电停网的日子吗?

  你能想像为购买一点生活用品,要在雨中走四小时泥土路吗?

  这样的日子应该很远了,也许是在上个世纪吧?

  你错了,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个暑假,发生在13名支教大学生身上。

停水停电停网的乡村

  724日,“筑梦二队”的13名大学生作为“筑梦风车支教团”首支出发的支教队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柳河乡马沟村马沟小学。出发前,支教队员就曾设想过乡村的状况,比如交通可能不太好,比如网络可能不太顺畅,比如生活用品可能不太方便买到。但真正到了马沟小学,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正赶上河南阴雨连绵,停电停水停网是常态。

  “进山的路上,举目四望,远远近近,迷迷茫茫,脆雷声声中,夏雨铺天盖地而来。为了购买生活用品,我们在大雨和泥泞中徒步折腾近四个小时……”

  “停电我们就用煤气做饭,停水就去井里打水,停网就带着更大热情与孩子们相处。”“筑梦二队”队长刘敏说。二队队员大部分是女生,虽然大家有些不适应艰苦的环境,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在教学中努力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孩子们。

特别申请三大特色课程

  “筑梦风车支教团”的发起人是八一农大工程学院学生李飞,去年暑假,他第一次组织了一支11人的大学生支教队前往河南省信阳市兰店乡相林小学支教。

  今年暑假,更多大学生加入“筑梦风车支教团”。“今年我们开始向本市其他高校大学生发起招募,从4月开始就利用网络贴吧进行宣传,报名的学生有200多人。”据李飞介绍,“经过3轮面试,最终确定了36位支教队员。”

  除了带队的5名老队员,今年暑假支教的多是“新老师”。这次,他们“兵分三路”,分别是南阳市方城县柳河乡马沟村马沟小学、洛阳市伊川县刘庄小学、商丘市睢县涧岗乡闫土楼学校。

  “去年支教时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很多,大多由家中老人照顾,缺少创新思维的启发。今年我们有针对性地做了准备,为孩子们带去了更丰富的特色课程。”李飞介绍。

  支教队员在某公益平台上特别为孩子们申请了三大特色课程:音画梦想课程、益微运动课程、西遇健康课程。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有了出口

  在“筑梦三队”11名队员支教的商丘市睢县涧岗乡闫土楼学校,音画梦想课程给留守儿童的心灵打开了新窗口。孩子们跟着音画梦想课程里的“小王子”,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宇宙旅行,像飞行员一样完成了自己的填画故事。

  “没想到我也能做出这么神奇的帽子!”一个男孩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做的帽子,他和小伙伴做的是一顶会撒花的超人帽子,当两人调皮地将自制的花瓣撒出来的一刻,现场同学都很兴奋;“淘气男孩”组制作的“无敌变脸面具帽”,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面部和帽子融为一体;“心灵手巧女孩”组做了“魔术帽”,还自创隔空取物小魔术,展现出古灵精怪的一面。

  “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就像找到了出口,一下子迸发出来。”“筑梦三队”队长罗达介绍,“闫土楼学校有200多个孩子,各个年级的孩子都特别喜欢动手操作课。”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在马沟小学,四年级班主任王媛发现一个学生不听课,就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全都答不上来。“为什么不好好听课呢?”王媛问。让她没想到的是,孩子没有找理由反驳,他哭了。

  “我没有批评他,只告诉他学习就像逆水行船一样,不进则退,并要求他回去把今天讲的学会,不懂的就来问我。”第二天,这个孩子自信地来上课,主动举手答对了所有问题,整堂课一直听得很认真。

  “我被他感动了,好像一节课都在给他自己讲,眼神都在他的身上。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强,不愿意用语言认错,就用行动告诉我他知道昨天错了。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愿意用行动道歉。面对这个孩子,我忽然体会到当年我的老师的良苦用心。如果多年后他也能回忆起这一幕,真正明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那就说明我们放弃假期到这里来的目的达到了。”王媛说。

  “不得不承认,相对于城市里的孩子们,乡村的孩子学习资源很少,但我始终坚信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只要我们努力去给孩子创造机会,孩子们就能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在马沟小学担任二年级班主任的队员刘晓青说。

孩子们猝不及防地给予

  “筑梦三队”队长罗达告诉记者,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很小,但是每个人都很好学,尤其期待上手工课,遇到弄不明白的地方甚至要急哭了。罗达说,教孩子们用卡纸做灯笼,他们虽然学得慢,但特别认真,一点一点地学着修剪、粘贴,做得有模有样。“孩子们围了一圈,‘老师,俺不会’的方言,还常在我的脑海里回响……”

  孩子们发现老师热得头上出汗,就用手里的卡纸给老师扇风。有个孩子一直扇风到下一节上课,让他停下他就会说:“老师还在出汗,我再扇一会儿吧。”

  “我们一直努力付出爱给孩子,却猝不及防地被孩子们给予了爱。”“筑梦一队”队长叶行涛说,在洛阳市伊川县刘庄小学暑期支教的日子,大家常常被孩子们感动。

我们的付出,孩子们懂

  本以为方言会成为交流的障碍,而在洛阳市伊川县刘庄小学暑期支教的“筑梦一队”队员王于说,他们第一天支教便遇到一位“小天使”,帮他解决了语言问题。

  第一个报到的小姑娘录完信息后,就趴在老师旁边,“翻译”小朋友们的方言,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录完信息才回到座位。

  “现在我们不仅能清楚记得孩子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性格,甚至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王于说。

  天热,一个胖胖的男孩做完值日后满头大汗,支教队员张晨辉想给他买支雪糕,男孩却说什么也不要。“我妈妈说,你们吃住都要自己花钱的。”男孩轻轻地说。

  “那一刻,我觉得再热再累也无所谓了,他们懂得我们的辛苦,知道珍惜我们的付出,这是来自孩子们的一份最特别的爱。”张晨辉说。

老师,你可以不走吗

  临走前,支教队员与孩子们共同举办一场文艺演出。“孩子们本来学了很多节目,可以在演出中展示出来,但为了让每个同学参与演出,孩子们共同决定大合唱《没有什么不同》,这让我很感动。”“筑梦一队”的队员张严文说,“在表演前一天放学后,孩子们主动留下来,要求再练习一遍,孩子们的话差点让我流下泪来。”

  对每个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来说,最难过的时刻莫过于:那个每天缠着你讲题目、讲故事、把好吃的连同小秘密与你分享的孩子突然认真地对你说:“老师,你可以不走吗?”你会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有拉着孩子的手,忍住鼻尖的酸楚。

大学生与孩子的双向成就

  有人问,短暂的支教能给乡村孩子带来什么呢?除了收获新知识和开拓眼界,孩子们会不会产生失落感?会不会在没有了小奖品鼓励后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支教大学生们也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与孩子相处,必须怀揣一份诚恳,靠小奖励激励孩子只是暂时的,除了知识,他们最需要的是关注、陪伴。我们是外部世界的风,我们的一个小举动、一份关注,都能带给孩子一丝启发。细心去发现,你能看到孩子身上发生的改变。”

  两次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李敏说:“尽管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受教育机会不如城市孩子多,但他们并不需要俯视角度下的同情。两次支教经历让我愈加体会到不要赋予支教太崇高的意义,只需跟随一颗善良的心踏踏实实地做事。我时常在想,白岩松曾说,‘志愿服务中最大的受益人是自我,通过帮助天下而真正走进天下’,在这个输入与输出的双向过程中,我们给孩子带来了物资与知识,而孩子给了我们志愿服务、锻炼自我的机会。是孩子的童真唤起了我的纯真,孩子的善良让我坚持更善良,教学相长,彼此成就。说到底是我们成就了孩子,孩子也成就了我们。”

实习记者 侯玉莹

追寻与创新

——红色教育小分队在井冈山和北大荒垦区


井冈山革命圣地的留下和带走

  “在这样的年纪,有一次井冈山之行,用心体验一段革命历史,我觉得自己做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一生都不会忘。”

  戴着圆圆眼镜的男生叫朱海焱,是八一农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8619时,朱海焱等14名学生在八一农大辅导员叶明老师的带领下,到达了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天下第一山”的井冈山。“我们分别从大庆、哈尔滨、大连、青岛、洛阳、成都、镇江、武汉8个地点出发,汇集至江西省吉安市。我从学校出发,坐了42个小时的火车,跨越近3000公里。”朱海焱说。

  作为唯一一支代表大庆大学生的队伍,他们在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2018年第三期“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重温八一农大第一任校长王震将军的井冈山革命生涯,在革命圣地接受为期10天的心灵洗礼。

体验红军的一天

  穿上红军装、接过红军枪、重走红军路、自做红军餐。89日清晨,朱海焱和同学们开启了“体验红军的一天”。

  “穿上红军装的那一刻,真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朱海焱等10名学生组成一个班,挑战3.5公里急行。高温炙烤下,他们汗流浃背,相扶着走过一条条崎岖的山间小路。“急行军不仅扛旗、扛弹药包、扛枪,还要完成找到7个情报碑和5种‘救命’草药任务,拍照上传任务指挥群。”

  “为节省时间,我们分工合作,我负责找情报碑。我们在一个很陡的坡发现了一个情报碑,把负责拍照的同学扶了上去,却发现人没办法下来,我们用将要做担架的竹竿做支撑,人才下来了。”朱海焱告诉记者,“队员刘文琦前一天就中暑了,但他一直坚持。最后我们第三名抵达了‘红军村’茅坪乡坝上村,找情报和草药的准确率是所有队伍里唯一的一个100%!”

  虽然急行军以来到老乡家为终点,但大家来不及喝一口水,又开始分工忙碌:制作简易担架、帮老乡干农活、学做红军餐。朱海焱跟另外两名学生则走访了6个农户,进行有关精准扶贫、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的民情访查。

  体验红军,少不了红军餐充饥。“负责炊事员工作的同学第一次和老乡学做的红军餐,味道真不错。红米饭和南瓜汤、清蒸草鱼和江西本地的素菜都让人回味无穷。”

  朱海焱觉得,尽管红军餐朴素,但是在那种踏实团结的气氛中被烹制出来,更添加了在幸福时代下回顾红军艰苦奋斗岁月的心情做调味,吃每一粒米都带着品味革命光荣的骄傲。

黄洋界的感动

  朱海焱在登上八角楼黄洋界后收获了身临革命历史的感动。“毛主席的故居保存得基本完好,现场教学老师给我们讲“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讲毛主席在《西江月·井冈山》中对黄洋界保卫战情景的描写,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已经远离战火纷飞的日子,但革命的精神是那样历久弥新,我觉得只有真正走进井冈山的人,才能更懂得先辈的遗志。”

  朱海焱说,自己一直有个“当兵梦”,井冈山之行不仅是圆梦,更是一场自我激励。

留下和带走

  “让信仰点亮人生”,这是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一句主题语,也是这句话激励感染了每一位前来井冈山学习的队员。

  “作为一个95后,井冈山之行刷新了我对革命的认知。”朱海焱兴奋地说:“我个人对‘三湾改编’锤炼人民军队特别感兴趣,知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地老师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了在革命的困难时期,‘三湾改编’是如何为最终革命事业胜利奠定重要基础的,我们还进行了‘三湾改编’的情景模拟,我是士兵委员会的一员。”

  朱海焱说,教育基地为同学们安排的各种学习课程常能引发大家的共鸣,甚至会让一贯“坚强”的自己流下热泪。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井冈英烈时,老师的讲述并不那么煽情,但我们全哭了。”朱海焱感慨地说,“原来在井冈山短短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中,牺牲了3万多名烈士,但烈士英名录上仅仅镌刻了不到一万六千位烈士的姓名,吊唁厅里那块无字碑就是为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而立,我对这些先烈深深怀念。”

  带队老师叶明介绍,队员们不仅每个白天在教育基地的行程被排得满满的,晚上还要抓紧时间做调研计划、总结资料,并抽时间编排汇报演出的话剧,每晚要接近12点才能入睡,早上5点就起床。学生们在幸福时代下走进“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会把“红色基因”带回北大荒,在大学校园融合,化作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据了解,今年报名参与此项实践的学生来自学校各个学院,多数为学生干部,学校通过多次综合能力的考查和面试,确定了这14名成员。为了让实践顺利圆满完成,大家早早确定好分工,做好宣传组、摄影组、材料准备组等9个组的准备工作。

  “井冈山,革命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凭借一股创新和认真劲儿,学生们将这一财富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保存,为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们将亲自拍摄的照片设计成了日历和电脑、手机壁纸,内容分为基地徽章版、团徽版、党徽版、井冈山标志性建筑物版等。

  这在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一项从未有过的创新作品。

实习记者 侯玉莹

垦区寻访拓荒者和北大荒精神


  “把青春献给北大荒,我从不后悔。”75岁的老奶奶小心翼翼地拿出已经泛黄的老照片,向前来拜访她的大学生回忆起自己的垦荒时光,哼唱起年轻时最爱的《垦荒队员之歌》《北大荒之歌》,没唱几句便情难自已,热泪盈盈……

这是今年暑期发生在黑龙江共青农场垦荒队员马淑清老人家中的一幕,拜访老人的正是八一农大“新时代垦荒青年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行11人。

农科学子聚力乡村振兴

  “我今年21岁,从没去过农场,更不知道昔日志愿垦荒青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而当我真的来到共青农场,面对曾经的垦荒青年,近距离触及到那些挥洒青春、战天斗地的往事,真的很感动。”“新时代垦荒青年队”成员、八一农大工程学院大二女生黄宇佳说。

  “南有共青城,北有共青场”。在中国青年志愿垦荒史上,共青城即江西共青城,共青场即黑龙江共青农场。这个暑假,“新时代垦荒青年队”队员们,正是通过追寻拓荒者足迹、传承北大荒精神的方式,到黑龙江垦区参加由团中央学校部联合全国农林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盟开展的2018年“乡村稼穑情·振兴中国梦”全国农科学子聚力乡村振兴暑期实践专项行动。

  为何会选择以传承北大荒精神的方式聚力乡村振兴呢?带队老师杨龙介绍,八一农大是与垦区同根同源的北大荒精神创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在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八一农大师生与垦区人民一道创造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新时代垦荒青年”实践团队正是要在追寻拓荒者足迹的过程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听拓荒者讲垦荒的故事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黄宇佳告诉记者,“为了追寻拓荒者的足迹,我们在共青农场和建三江垦区的20多位老垦荒人身上收集了很多北大荒故事,‘外出伐木冻掉十根脚趾’‘要让北大荒有鸡鸣、狗叫、孩子哭’‘一封鸡毛信,送我到边疆’,那些垦荒经历,不仅老人们讲述时激动不已,我们也听得红了眼圈。”

  与老垦荒人见面时,爷爷奶奶们会早早来到见面地点,穿着也很正式。“老一辈垦荒人的那份不易,那份对北大荒精神的坚守和执着的信念让人敬佩。和老垦荒人相比,我们年轻人的任何抱怨都是不应该的。我想,他们所奉献的一切已是对北大荒精神最好的诠释,也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最好的榜样!”黄宇佳说。

  “尽管我的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但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把垦荒精神传承给下一代。我依然要做一名战士,勇往直前。”82岁老人杜俊起,早年便患上了膀胱癌,而病患阻挡不了他对北大荒精神的传承,他对年轻队员们说:“年轻的新一代是新时代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属于你们,看到你们我很开心,就像看到希望,北大荒精神也要通过你们传承并发扬下去。”

拓荒人老了,垦区更新了

  “新时代垦荒青年队”的脚步也到了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那里现代农业的发展状态,让学生们看到了垦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参观学习,队员们见到了农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种植的超大南瓜和葡萄番茄等植物,了解了农场如何引进并运用航天育种生物技术、4G物联网技术、信息化集成技术发展数字化农业。

  “种管收三位一体完全机械化、多种多样的蔬菜水果在田间管理完全通过电脑操控,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迅速得难以想象,让人惊叹。”黄宇佳说。

  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队员们通过观看先进的农田监控数据设备,体验了现代化农场中由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遥感系统RS为技术核心的“3S”系统及信息采集、智能化农机装备等应用。还通过图片、视频、360成像系统等,了解了垦区农机发展历程及北大荒农业机械化进程。整洁新型的现代化农垦新城,水利化、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模式打破了大学生们对垦区的种种想象,彻底颠覆了他们对垦区农业的认识。

  “我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体验现代农机装备不但让我对农业机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我今后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很大帮助,让我对专业发展前景有了全新的了解。”黄宇佳告诉记者。

  杨龙告诉记者,参与“新时代垦荒青年”实践团队的学生不仅实现了与“北大荒故事”亲密接触,收获了对北大荒精神的实质和内涵的深刻领悟,还带动垦区人提升了对自己所处地区精神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对北大荒精神的又一种继承与发扬。

实习记者 侯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