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风采展(一)

来源:新闻中心责任编辑:耿丽雪终审:发布时间:2019-09-19浏览次数:1854

编者按:

  壮丽七十年,奋进新时代。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喜迎第35个教师节,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发广大教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争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热情,教师节前夕,学校对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和突出业绩的一线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教育工作者等予以表彰。

  他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大局,真抓实干,展现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他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人师表,师德高尚;他们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新闻中心将在学校网站、微信、微博平台上分批集中展示受表彰个人的先进事迹,树立先优典型,让展示的过程成为向先优学习的过程,努力在全校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孙晓丽

孙晓丽,女,1987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作为拔尖人才引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2015年晋升为教授,201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是建校以来最年轻的教授/博导。

孙晓丽参加工作后,新开设学院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搭建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平台。她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分子生物学》通过学校考核成为我校首批研究性教学课程,工作不到1年就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和教学课件大赛一等奖2项的教学奖励。

孙晓丽长期致力于寒地作物耐逆研究,针对严重影响我省农业生产的低温冷害和土壤盐碱化问题,系统地进行了寒地作物耐低温/盐碱关键调控基因鉴定、分子机制、信号传导通路和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为保障黑龙江省寒地作物高产稳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孙晓丽已发表作物耐逆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Plant J, Plant Cell Physiol, Plant Mol Biol等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6篇论文影响因子超过4.0;论文被引总频次800余次,单篇论文最高引用112次;SCI论文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际顶级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引用,包括多篇本领域顶级SCI 综述型论文。孙晓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6项,累计科研经费400余万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7项,获得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大庆市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国家规划教材2部。受邀担任Plant J, Plant Mol Biol, Plant Sci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入选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获黑龙江省第十三届青年科技奖、大庆市第八届青年科技奖、第四届北大荒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2015年,孙晓丽组建了作物逆境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入驻我校生物技术中心,团队骨干成员5名,独立实验室170平米。2016年,团队在类受体蛋白激酶调控耐苏打盐碱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原创性突破,以我校第一单位在植物Top期刊Plant JIF-5Year=6.5)上发表SCI论文,刷新了学科SCI影响因子最高纪录。孙晓丽受邀在国际农业蛋白质组研究研讨会等多个国内外会议做特邀报告与大会报告,同时她的课题组与美国普渡大学、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极大提高了我校作物学研究的影响力。


马卫平

马卫平,男,19642月生,黑龙江省密山市,中共党员,副教授,1986年于我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始终战斗在教学工作一线,现任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系副主任,实验室主任,曾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优质课教师”荣誉称号。

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教授7门专业课,带领5项实习任务,从未迟到或早退,更没有因私停过课,哪怕是疾病缠身也要坚持给学生上课。课堂上,他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授课,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并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寓于专业教学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构建良好和谐课堂秩序,对教学质量高度负责。他与学生聊天谈心,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深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20185月,马卫平检查出右肾恶性肿瘤,医生建议立即到上级医院进行住院治疗,但是他却向所有人隐瞒了这个情况,继续带病上课。系里的唯一的实验员生病在家,马卫平又主动承担起系里的实习工作。周一到周五上课,周末和没课时带学生驾驶实习,一周七天,而他每天都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到了期末,他才将自己的病情告诉在外地工作的妻子和孩子,然而这时距离他确诊恶性肿瘤已经过去了1个月。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马卫平的右肾需要摘除。做完手术出院后的第二天,他便回到了办公室,批阅学生试卷,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学院领导看到他后让他回家休养,但被他拒绝了。

屋漏偏遭连阴雨,在右肾手术前的检查中发现他的右肺也出现恶性肿瘤,马卫平于2018712日又住进了黑龙江省肿瘤医院进行右肺叶摘除术。术后他坚持上班,并于今年34日又回到了他心爱的三尺讲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他坚持将自己带的普通班和定制班分班上课。每周上课12学时,学生心疼老师想让老师坐着上课或休息几分钟,他却幽默地回绝了,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他就靠着讲台讲课。肺部手术后他的气不够用,学生让他用话筒,他说话筒失真,学生听不清楚。他没考虑自己的身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三尺讲台上。

马卫平几十年如一日,热爱教育事业,用心血浇灌教育园地,用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承担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胡军

胡军,工程学院教师,教授。工作23年来,他一直从事农业机械化的教学和科研开发工作,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北方寒地应用、大马力配套免耕播种机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主编国家特色专业教材《农业机械学》,农业部农垦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丛书2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检索6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其中寒地黑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推广等项目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其他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他立足教学岗位,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1名。教学中注重将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和在科研实践工作中的体会结合起来,注重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研究如何从教学体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自然地领悟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他曾任学院副院长,作为北大荒的第二代,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科研副院长,得益于领导和同事为他创造团结互助的有利条件,得益于八一农大推贤举能的和谐氛围,更得益于他对北大荒的忠贞与热爱。他传承的是北大荒人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血脉,他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北大荒的后代,求学于八一农大,毕业工作选择八一农大,致力于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就是我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动力和追求。

不积跬步,不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不以成江海。教无止境,研无止境,胡军将会继续秉承北大荒人锐意进取,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会以身边的教授、教学名师为榜样,不断探索教学与科研的精益,在教学和科研道路上创造更大的辉煌,为我省现代化农业发展贡献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