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瑰宝之一,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北大荒垦区同根同源,是北大荒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传承者,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用北大荒精神铸魂育人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根本”、文化传承“大情怀”,通过将北大荒精神融入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思政课、教师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七融入”的工作体系,让北大荒精神铸魂育人行动贯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过程,着力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时代新人,以扎实的办学业绩推动学校与垦区、与大庆深度融合,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可持续振兴。
学校校园
融入党建品牌创建,强化红色精神引领
2024年,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建设的党建品牌“荒原火种”,顺利通过黑龙江省首批高校党建品牌创建培育项目验收。该项目坚持将北大荒精神作为鲜明的育人底色和思政课程建设的突出特色,实现了思政课教师理论和教学能力双提升,成为学校建设特色课程群的有力抓手。在基层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北大荒精神为牵引,着力打造样板党支部和精品党课,6个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先后获评黑龙江省公办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北大荒集团“北大荒堡垒工程”示范党支部以及黑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3个案例入选黑龙江省高校基层党建服务龙江振兴发展案例、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优秀案例。学校将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员干部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中,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提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工程学院党委获评黑龙江省首批公办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培育建设单位
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强化红色基因赋能
学校将北大荒精神纳入培养方案,贯穿学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对接北大荒产业发展和黑龙江经济发展需求,布局“知农爱农”专业建设体系,涉农专业占比78%,一流专业占比50%,2个学科连续2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全面搭建以北大荒集团为代表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3+1+X”北大荒人才培养模式,“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为北大荒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动力。学校把北大荒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打造以“爱尚‘家园’”“五色北大荒”等课程为代表的校本特色课程,先后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4门,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项。学校积极构建以北大荒精神为主题的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先后组织70余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场、乡村开展科技支农、理论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曾荣获“垦区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将北大荒精神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让学生了解龙江、热爱龙江、建设龙江,提高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和留省就业率,2024届毕业生留省就业率和基层就业率分别提升2.87%、3.22%,垦区就业人数增幅达10.75%。2名扎根垦区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先后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
毕业生韩成龙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
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强化协同育人效能
学校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将传承北大荒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紧密结合,着力构建具有北大荒特色的育人体系。思政课教师通过知识点结合、案例说明、材料分析等方式,连续4年开展以北大荒精神为主题的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通过红色经典诵读、辩论赛、情景剧、微电影等形式,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思政课“北大荒精神”“‘六维一体’的北大荒精神主题思政课综合实践课程”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围绕“北大荒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立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3项,思政课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55项。学校不断深化北大荒精神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等40余个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课程,与大庆市各学段教师开展红色精神主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获批5项省级教学教研课题。在参与所在地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作为省片区秘书单位,学校组织开展实践展演、主题观影、研讨等活动,将北大荒精神融入每个环节,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思政课“北大荒精神”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立德树人使命
学校发挥“一所两馆三地”作用,通过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重温北大荒开发建设岁月,引导教师勇担立德树人使命。2019年以来,组织开展4期“青年教师垦区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计划”,选派143名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入驻农场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实践学习,实地接触生产一线的建设和发展,切实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激发青年教师对北大荒黑土地的热血与情怀。学校以职称标准修订为契机,促进“双师型”师资建设,将教师从事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横向课题等方面内容作为科研推广型专业技术三级岗位上岗依据,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成长为应用型专家。
青年教师在垦区生产一线开展劳动竞赛
融入学理阐释研究,强化成果产出辐射
学校建有北大荒精神与文化资料研究中心,依托特色数据库“北大荒精神与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及创新性传承”研究项目,完成2万余册图书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转制,进一步丰富了北大荒精神教育资源。学校着力打造北大荒精神与文化研究所、黑龙江省北大荒精神学术交流基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北大荒精神展示馆)等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红色研学基地平台,做好北大荒精神的研究阐释工作,在《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产出《黑土上的中国》《淬荒集》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成果。学校围绕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育人成效产出的成果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央广网等新闻媒体报道20余次,相关做法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年会等全国性教学、学术会议上作典型交流,产生了较大反响。学校鼓励和引导相关专业教师、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专项课题,六年来,围绕北大荒精神研究获批各级各类项目20项,北大荒精神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黑土上的中国》《淬荒集》等书籍
融入校园文化品牌,强化育人载体建设
学校将校园环境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王震将军铜像、带有“八一”元素的校门、雕刻着“困知勉行、积厚成器”的校训石、位于八一广场两侧的二十四节气雕塑群以及以北大荒元素命名的校园路段等,均体现了学校的优良革命传统,展现出学校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的文化底蕴。学校建有北大荒精神展示馆、校史陈列馆、北方农耕博物馆和星光展廊等北大荒精神育人平台,持续开展弘扬传承北大荒精神宣讲和主题研学活动,仅2024年,北大荒精神展示馆和校史陈列馆累计接待校内外人员就达到2万人次。为进一步发挥展示馆育人功能,学校联合大庆市广播电视台建设网上展示馆,打造文化育人“新名片”。学校通过举办北大荒英雄人物故事讲坛,北大荒精神宣讲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回顾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投身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事业的热情。学校开设精品艺术选修课“北大荒艺术作品赏析”,编排北大荒精神主题舞台剧和歌舞音乐,在黑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选送的文艺作品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思政教学展演情景合唱《北大荒人的歌》
融入社会服务实践,强化产教学研联动
学校聚焦现代化大农业产业需求,积极推进校垦、校地合作,依托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将北大荒精神研究成果融入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自2019年起,与北大荒集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10个产业创新研究院,设立项目103项。学校实施北大荒服务行动,2024年完成北大荒集团委托科研项目111项,合同金额2535万元。“大豆宽台大垄匀密高产栽培技术”在北大荒集团和平牧场创造了亩产336.2公斤的东北三省大豆单产纪录,服务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建设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玉鹅种养”模式、垦农34大豆新品种、寒地玉米提质增抗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多次被列为教育部典型项目和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组织教师面向社会开展北大荒精神宣讲。学校不断加强教育部北大荒精神红色研学基地、黑龙江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与北大荒集团7个分公司13个农场合作建立50余个实践研修现场教学点和13个实践教学基地,累计培训学员1200余人,拓宽了北大荒精神对外宣传渠道,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展2024年黑龙江省大中小学“大思政课·龙江行”北大荒精神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锚定农业强国目标,以“七融入”体系为纽带,锻造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先锋,让北大荒精神之光,照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为谱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龙江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稿/耿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