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黑龙江省“双一流”新一轮建设学科协同创新成果建设项目——“粮食作物绿色低碳”千亩示范方田间观摩会,在安达市顺利召开,聚焦粮食作物绿色低碳种植技术示范与成果交流。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大庆分院,东北林业大学,大庆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达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相关专家及学校科技处、农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观摩会,现场观摩技术应用成效、探讨协同创新方向。
在安达市示范田现场,项目负责人、我校农学院院长郭永霞就“粮食作物绿色低碳”千亩示范方项目的总体建设情况汇报。技术负责人、我校农学院副院长张明聪围绕项目展开详细介绍,从研究背景、苏打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核心问题入手,重点聚焦于苏打盐碱地大豆田碳固存及提产增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基础研究与技术实施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据悉,安达市所在区域是苏打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当地土壤存在盐碱含量高、板结严重等问题,对作物生长造成极大制约。自项目实施以来,团队与大庆市启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与区域实践验证,成功研发并形成了“苏打盐碱地大豆田缓混一体综合改良治理技术”,并入选2025 年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通过技术落地实施,土壤盐碱含量下降、有机质含量稳步提升,耕层土壤肥力得到显著增强,碱斑面积逐年缩减,消盐降碱效果持续巩固,大豆产量实现稳步提升,实现中重度苏打盐碱地改良增碳提质、减排增效20%以上,大豆产能提升20%以上的目标,不仅为盐碱地生态修复与低碳农业发展筑牢支撑,更形成了苏打盐碱地治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技术方案。该成果既为区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更在助力农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夯实国家粮食安全 “压舱石” 根基方面,贡献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智力保障。
在观摩与交流环节,与会专家结合示范田实地情况,围绕大豆田田间长势、土壤改良实际效果、低碳减排措施落地成效等核心维度,提出了专业性与实操性的建议,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为项目后续技术优化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张明聪 于忠霞 图/于忠霞 庞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