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

黑龙江日报:她盯住“盐碱地改造课题”不放

来源:黑龙江日报责任编辑:孙春雷发布时间:2019-10-12浏览次数:1551

《黑龙江日报》2019年9月30日 97版

她盯住“盐碱地改造课题”不放

(文/摄 闯垒 本报记者 李飞)近日,记者来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大楼采访。在位于4楼的作物逆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里,孙晓丽像往常一样,和她的团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娇小的身材,随意的穿着,大大的眼镜,高高的额头,俏皮的笑容,看似典型的在校大学生,让记者很难把她和学术“牛人”画上等号。拉开话匣,亮出家底,笑意盈盈间,孙晓丽带记者走进她那广袤深奥的科研世界。

32岁的孙晓丽是山西省临汾人,17岁考入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理科基地班,本硕博连读。大二时,她迷上美国电视剧《犯罪现场调查》,初识HPLC、痕迹检测、DNA印记等“高大上”的生物技术,迸发出刻苦攻读专业知识的无穷力量,并早早树立起严谨、求实、独立的科学精神。第一次走进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看到和剧中一模一样的Eppendorf移液器、离心机等仪器,她瞬间找到了自己要为之付出一生而无悔的事业。跟随国内著名的生物技术专家朱延明教授的步伐,她将盐碱地寒地作物耐逆研究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一科研领域是国际冷门,直至今天,业界可查询到的资料少得可怜。

2014年从植物学专业博士毕业,由于学术成果突出,多所高校向她抛出橄榄枝。她最终选择了大庆。因为在从哈尔滨到大庆途中,她痛心地看到,大片大片的盐碱地上不长庄稼。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门前,她看到一棵棵白杨树,由于扎根盐碱地而瘦弱可怜。此情此景好像是一个个生命在向她无声地求助,仿佛是盐碱地向她发出的战书。作为拔尖人才被引进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后,她任副教授,次年破格晋升为正教授,是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18年,她又被破格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孙晓丽(左一)在人工气候室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作物学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优先发展的核心学科。2015年,孙晓丽组建了作物逆境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骨干成员5名,独立实验室300平方米。对严重影响我省农业生产的低温冷害和土壤盐碱化问题,她带领创新团队系统进行了寒地作物耐低温/盐碱关键调控基因鉴定、分子机制、信号传导通路和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研究,在类受体蛋白激酶调控耐苏打盐碱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为保障我省寒地作物高产稳产作出重要贡献。她先后发表作物耐逆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39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20,总引用次数为858次,单篇论文最高引用145次。她的SCI论文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际顶级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引用,其中包括多篇本领域顶级SCI综述型论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农村部转基因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省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16项,累计科研经费340余万元。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6项,获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部。受邀在国际农业蛋白质组研究研讨会等多个国内外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参与中国植物蛋白质组工作组筹建工作。受邀担任多个SCI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入选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获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同时,她的课题组与美国普渡大学、中科院上海逆境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极大提高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物学的影响力。

孙晓丽实验室楼下有一块四四方方的土地,四周堆满黑土。她告诉记者,这是学校的作物实验田,原有盐碱地根本没法用,只能从外面运土过来。她所做的科研工作,就是将来有一天也能让这样的土地产出保品质保产量的水稻、大豆。“也许这一天到来时我已经五六十岁,但今天我已走在这条路上,夜以继日地攻克一道道难题,再提出一个个新问题。”

做一名教师是孙晓丽从小的梦想。从第一天步入工作岗位,她就自学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不断充实教育理论。2015年,她承担了学院新开设的本科生《分子生物学》课程,编写了适用于本院学生的教学大纲,制作了PPT教学课件。响应学校号召,开展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知识传授新形式,《分子生物学》被评定为学校首批研究性教学课程,成为学院5个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选修课中的“必修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推己及人,她的课堂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我的基因女神之三页情书”“分子课堂知识竞赛”“遗传信息传递才艺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面对研究生培养,她主张“快乐科研、勤奋科研”。本着“开心科研、快乐科研”的原则,她不给学生设定具体的实验方案,而是提出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可供参考的研究技术,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学生需要帮助时再及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