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深入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 服务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学校办公室责任编辑:刘璇美玉发布时间:2020-09-10浏览次数:671


  20199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的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新时代涉农高校指明办学方向。一年来,学校把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按照“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新农科”建设改革与实践,着力在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拿出更多科技成果上狠下功夫,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

围绕地方发展抓融入 转型工作有章有法

  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引领学校转型发展。学校落实省委张庆伟书记来校调研时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指示要求,成功推动黑龙江省教育厅与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农垦总局)共建八一农大,使垦区真正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大课堂”、科学研究的“大基地”、社会服务的“大舞台”,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和北大荒农垦集团“三大一航母”建设提供坚强有力支持。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办学定位由教学研究型调整为地方性、应用型,并成功入选“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目前正围绕办学定位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推动相关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各类卓越农林人才。学校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成立应用科技学院,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由学校内部的封闭系统向产学研合作的开放性系统转变,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农富民、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着眼培养能力抓提升 新农科建设有板有眼

  充分发挥农业教育特色和优势,大力提升新农科人才培养能力。对标国家战略对农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认真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双论证”工作,为进一步优化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奠定基础。学校着力提升传统专业质量,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积极培育新兴、新生农科专业,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农科专业,谋划开办供应链管理、食品营养与健康等新专业,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未来农业发展的契合度。学校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确定了10个方面、40 项建设与改革任务,绘就了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并组织申报4个新农科背景下实践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探索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校紧扣黑龙江农业“两头两尾”、垦区“三大一航母”等战略需求,强化农科类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大庆、牡丹江等市县,农垦建三江、红兴隆等局场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立校地、校垦合作育人平台,实施校--地农科教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聚焦知农爱农抓引领 立德树人有声有色

  依托学校独有的文化资源,坚持把北大荒精神作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学校始终将传承北大荒精神作为办学育人的自觉追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教学建设与改革以及学校文化建设之中,使北大荒精神在全校师生身上得以传承和创新,并已内化为学校培育人才的意志品质特征和外显于人的精神风貌。学校将以北大荒精神为底色的学校文化建设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已有北大荒精神与文化研究所、北大荒精神学术交流基地的基础上,新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展示馆,深入发掘北大荒精神中的爱农兴农品格和育人功能。学校实施“北大荒精神育人工程”,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垦区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组织学生开展“返乡调查”“垦区劳动”等社会实践,增设“爱农就业奖学金”专项,引导广大师生走进农村、亲近农民、服务农业。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垦区50%以上的场处级以上干部、90%以上的技术骨干都出自学校,学校也因此享有“垦区黄埔”的赞誉。

立足强农兴农抓攻关 科研创新有力有效

  以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指引,勇担强农兴农重任。2019年底,学校召开第五届科技大会,修订出台五大板块、18份制度文件,系统构建了鼓励创新的科研支撑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了科研人员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强农兴农的同频共振。学校广泛开展政企学研协同合作,牵头组建“国家杂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北大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省级培育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攻关北大荒“种---销”全产业链条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围绕水稻、杂粮、奶牛等农垦产业和乡村经济发展需要,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开展全产业链联合攻关,努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产出了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栽培、商品鹅生态养殖、秸秆快速分解等一批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关键性技术成果,特别是通过垦区实践,从生产一线问题入手,研发并投产的全国首个多线全自动智能化水稻秧盘播种生产线,节省了大量人工,成功解决了疫情导致的垦区水稻生产人工短缺问题。

对接垦地需求抓示范  社会服务有为有位

  着力创新服务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学校创新校地、校垦、校企、校农合作方式,与地方政府和垦区共建了大庆设施农业研究院、牡丹江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建三江水稻产业创新研究院、九三大豆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集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品牌保护与价值提升、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创业孵化与文化发展于一体的综合示范与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北大荒”科技服务新模式,打造校地、校垦、校企合作促进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学校深化“高校+政府”“专家+农村”“技术+产业”校地合作模式,组建20余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服务团队和科技特派员队伍,坚持把专家送到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生产一线,共建特色产业基地,力推技术转移推广,建设了青冈县狮白鹅、林甸县三月温室、齐齐哈尔管局马铃薯、肇州县新福乡香瓜等一批产业示范基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疫情期间,学校组织31名专家录制66部农技培训视频上线助力春耕,这些视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备耕生产的技术问题和困难。同时,学校发挥继续教育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辐射面广、培训方式灵活等优势,采取“调出来提升、派进去指导、本地化培养”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各类型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化服务人员近千人,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时光荏苒,距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已一年,八一农大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董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