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主题教育学习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担当有为做贡献 使学校与之共“振”

来源:宣传部责任编辑:张鹭终审:发布时间:2019-09-29浏览次数:1649

副校长张东杰

2019923

  再次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通读习近平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等重要资料。在新的理论知识吸收后,重新逐字逐句研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高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又有新感悟。

  一、理论学习有收获

  (一)“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说到,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成员一定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过去的五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还要继续做下去。十九大又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我们要统筹抓好落实。

  2018年,是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2019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惠及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将继续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并对未来发展做出新的规划,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我们要永远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现实的使命担当。明年,我们将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全党同志坚定信心、勠力同心,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沉着应付各种风险挑战。

  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创业精神不振、担当劲头不够。有的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有的功利主义严重,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得失、部门和小集体利益,跟组织讨价还价;有的不敢定事,层层请示、层层画圈,搞“击鼓传花”;有的碰到问题往下推,落实责任往下移,出了问题简单把板子打到基层,把压力责任变成往下“甩锅”;有的能力不足,方法不当,“脑中一锅粥,手中一团麻”。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将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的现实。

  要牢牢把握目标任务。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具体目标是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表率。这一目标任务体现了党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廉政方面的基本要求。

  (三)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看乡村振兴战略

  201711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发展和创新的特色,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最大的民生工程

  十九大会议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求全党同志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而目前,我们仍有5.8亿人生活在农村,在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方面,农村与城市差距大,大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堪忧,相关设施和服务明显不足。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严重,村庄“形虽在、神已散”,“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院荒杂草生”。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公共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多方面着手,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内容,从现在到2020年,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同时,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从发展现状来看,农村是发展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地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未来三年还有约3000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这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是难啃的硬骨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未来三年的目标就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明确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包括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事业。目前,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短腿,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农村全面进步聚焦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

  二、从《乡村振兴战略意见》看如何实施

  2018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第一步:20182020年,构架制度稳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的第一步规划要求,重点解决的是乡村振兴制度框架的系统搭建和全面脱贫两个重点问题。

  第一,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和政策平台的建设,为形成全方位的制度供给提供沃土。乡村振兴需要对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制度上的规划和安排。从总体来看,这些制度既是系统而丰富的,也是庞大而复杂的。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统筹协调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各方面制度,充分调动这些制度所形成的合力,使得乡村在逐渐振兴的过程中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制度供给的“滋养”,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开局之年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战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仍然很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需要继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步的底线要求,不能让贫困问题给乡村振兴的开门红泼冷水,更不能让贫困问题给未来的乡村振兴拖后腿。

  第二步:20212035年,坚持特色振兴路,系统攻克大难题。关键要在已经确立的制度框架下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充分运用好15年的时间,系统解决城乡关系的重塑、集体经济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生态宜居村庄的发展、乡村文化的重振、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等重大问题。

  第一,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市不断繁荣的同时,如何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促进城市与农村在人口流动、公共政策、资源开发、环境共享等方面形成水乳交融、双向互动、互为依存的态势,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通过重塑城乡关系来实现。重塑城乡关系,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二,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

  第三,繁荣农村经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多地少依然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农情;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业竞争力较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将依然是农业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需要通过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予以应对。

  第四,全要素、全系统地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的发展模式必须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在环境治理方面全要素、全系统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农村山林田湖草的协同发展。

  第五,以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为重点,重振乡村文化。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让农民的精神面貌重新亮起来,让人们的思想道德重新立起来,让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重新站起来。

  第六,应对农村治理危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要注重将现代治理理念与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以自治化解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并在积极吸收和实践现代治理理念的同时,努力探索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善治。

  第三步:20362050年,文化重振促发展,决胜攻坚得振兴。在此阶段,需要在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方面进行决胜攻坚。尤其是乡村文化的重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从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思想道德引导和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长期和综合的培养,因此实现文化的最终振兴是乡村振兴决胜阶段的关键内容。在乡村文化得以重振旗鼓的基础上,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将会得到极大的补充和完善,由此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就能在乡村中得以形成,最终使乡村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是党为农业农村全面实现现代化所规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时间上看,这一战略设计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支撑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现,以乡村全面振兴支撑将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阶段”战略安排形成了有机衔接。从内容上看,这一战略设计将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布局为了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并按照“三农”优先、全面融合、和谐共生等原则,清晰而具体地规划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线图。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是通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桥”和“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内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从世界范围来看具有开创性、汇融性和系统性。

  三、从《高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看我们该如何做

  201812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显著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使高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不忘初心,扎根垦区,继续探索“北大荒”服务模式

  学校始终服务垦区为己任,近几年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突出重点、打造品牌,逐步凝练出了“以团队建设为支撑,以基地共建为平台,以项目合作为载体,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服务理念,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北大荒”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1.深化人才培育机制实现精准培育

  一是推进教学改革,培养适农人才。要坚持本科教学为主体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大力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二是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就业模式。

  2.激励成果转化,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要以科技创新激发科技成果“源动力”。要结合社会需求,结合学科优势、条件状况等要素,有针对性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二是要以校企协同促进科技合作“双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效性和连贯性。

  3.优化产业布局示范集成技术

  建设综合示范基地,使科研工作者更加接地气,逐步加快技术和成果由大专院校院内的“试验田”到“生产田”间的搬迁。建设一批集科研创新、示范推广、实习实训、创业孵化、文明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创新技术的示范功能、技术推广的辐射功能和展示带动功能,为“地方-高校”之间优势资源互惠共享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

  (二)牢记使命,整合资源,积极探索“3+N”服务模式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我校根本的生命力。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结合区域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地方共建产学研基地逐步摸索了一条市(+学校+基地三位联动,辐射带动N个企业户的“3+N”服务模式。

  1.结合区域发展,创建展示平台

  目前,学校已在不同地域建成五个基地:大庆设施农业研究院、老校区科研所、牡丹江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建三江水稻创新研究院、九三大豆创新研究院,均在当地相关产业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和应用转化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扩大了我校的综合影响力。

  2.加强政策引导强化队伍建设

  学校将坚持以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实施产学研融合的落脚点和服务三农重要举措,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加强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二是加强教师实践,培养“三农”意识。三是精心筛选,组建专家团队。

  推进乡村振兴,我校一直在路上,也将永远在路上。更希望凭借我们不懈的努力,乘“新农科”建设之机,让学校与乡村振兴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