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化及“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
任 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内容提要】百年间,国人对现代化认识逐渐增进,从以发达的铁路和港口为现代化的实现目标,发展到以“四个现代化”为具体实现目标,再发展到“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2035年远景规划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梦想和追求过程,便是一部中华民族由弱及强的复兴史。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小康
作者简介:任锋(198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师(大庆,163319)
120年前,中国首都北京被列强数次攻破,各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分割殖民地,横行中华,国人的地位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侮辱性话语定性。偌大中华经济凋敝,饿殍遍地,民不聊生,中国成为西方口中的“东亚病夫”。中国的出路在何方?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如何避免“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如何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走向现代化,这是当时全体尚清醒、有良知中国人的共同希望。实现现代化,首要任务为明晰现代化定义。
“现代化”在马恩著作中,最初的意思就是资本主义化。其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辞海》中表述为“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一、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关于现代化的梦想
(一)新中国成立前,俄国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和辛亥革命国父孙中山先生从不同方面表述现代化概念
列宁指出,共产主义(现代化)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孙中山说,中国的现代化是拥有十万公里铁路和三大世界级港口。仅有目标,没有实现途径,目标便停留在梦想阶段。旧中国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华民族,国内连铁钉生产都不能自足,普通的钉子、汽油、衣料竟然被国人冠以“洋钉”、“洋油”、“洋布”等尊贵名称,国父孙中山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自然不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为现实。但不能以此否定孙中山的“中国梦”,人民不可无梦想,国家不可无目标。孙中山在1919年提出的“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实现。截止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9.8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港口占了七个。百年历史已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光明坦途。
(二)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便认识到,中国如果被列强瓜分豆剖,中共就失去了实现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土壤。肩负28年革命历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及朝鲜战争“立国之战”完全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完全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三大反帝反封建目标,中华民族“站起来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
二、建国初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现代化的历程--以工业强国为核心
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历史,除了政府腐败,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世界,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难以抵抗西方(含日本)率先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侵略,中共和国人对此历史均有深刻体会。三大改造后,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迅速摆脱落后的农业国面貌,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成为八大后前后党和人民追求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一)建国初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现代化定义的确切表述
1954年,时任国家总理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现代化国防的国家,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1964年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以此为基础,毛泽东提出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实际上提出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建国初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的现代化,重点在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以“强国”为目标,契合“大仁政”发展战略。
(二)四个现代化提出的意义
1.四个现代化本质是工业化,补齐中华民族落后于世界的“百年功课”,凝聚中国民心,团结全方位力量,集合当时尚贫弱的国力,实现包括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内的遗志,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共同的心愿。“四化”目标确定后,全国人民干劲十足。一段50年代末期的革命快板“抓晴天、抢阴天,小风小雪是好天,汽灯底下是白天,争取一天当两天”。生动地反应了这种革命热情和苦干精神。
2.以全国人民热情工作忘我奉献为基础,全国人民在最短时间内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奠定了今后强国奠定了基础。在科研人员的攻坚克难顽强拼搏过程中,国防尖端科技水平获得巨大突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横空出世,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彰显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邓小平对此评价:如果六十年代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后来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期间由于认识误差,党和人民不可避免地走了许多弯路
“大跃进”、文革十年动乱和“洋跃进”等事件对实现现代化产生负面影响。不同历史事件虽然背景各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却都是由于认识脱离实际,主观和客观相分离。以上误差使党和人民更加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意识到实现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仅凭借主观热情,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符合,需要尊重经济及事物发展规律。“生产力使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以上认知为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科学快速发展扫清了盲目冒进的障碍。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小康社会”定义现代化—以富民为主线
(一)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实现步骤
1.1979年,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目标是在本世纪(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对此,邓小平解释到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不像西方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此为依据,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1987年发布“三步走”战略目标。截止上世纪末,前两步目标均已实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2.与建国初期制定的“四化”目标相比,传统观点认为“小康社会”是一个目标较低,更容易实现的现实目标。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首先追求国家层面的发展后,中共更加重视人民富裕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现代化的承担者是人民,现代化的目标最终是人民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果实应该由人民来分享,贫穷和饥饿不是现代化,只有人的现代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内涵
为细化落实本世纪初到中叶半个世纪内第三步发展战略,2002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改革开放40年,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发展举世瞩目,侧重于工业化的四化定义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求。在此形势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经半个世纪的“四个现代化”,增添了制度现代化新内容。
四、十八大后赋予现代化更清晰的意义—以民族复兴为总目标
(一)十八大将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结合
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相结合,是新时代现代化的总目标。在实现“站起来”和“富起来”两项目标后,“强起来”的民族振兴成为中华民族下一目标。民族振兴是中国梦重要环节,是百年来中华有志之士的共同愿望。重新振兴中华民族,继承中华民族创造出古代灿烂的制度文明和璀璨文化,恢复中华民族历史荣光,创造当代领先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即为民族复兴。
(二)十九大将现代化目标的提前15年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发展,十九大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2050年的奋斗目标,由基本实现现代化改成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35年现代化相比传统“四化”,包含以下特点:一、与西方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掠夺巨额财富获得现代化的途径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通过自我努力奋斗内生的现代化。与世界其它国家的联动,也非早期工业国家的侵略式零和博弈,而是带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双赢”和“共赢”。二、更加强调创新和科技的引领作用,强调建设国家制度,重视适合当前生产方式发展要求上层建筑的作用,强调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强调社会层面和谐平等。三、中国的现代化走出了传统的“先污染、再治理”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相伴共生,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四、增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两个概念的认知,认识到“经济增长”不能等同于“社会发展”。相对弱化经济“增长”第一的传统论调,强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统筹协调的“全方位发展”。五、作为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借鉴老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国同时吸取前三次工业革命成果,趁着方兴未艾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东风,促进传统意义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网络信息化并联交融,发展速度更为迅猛。
五、从中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演变得出的论断
1.现代化的概念处于变化发展中。从认为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再到“十万公里铁路”,发展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四化”,再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化需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以及更重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小康社会”,2035年现代化远景规划。现代化的概念随着国家实力增强、国人不断进步而呈现出全面发展状态。
2.现代化作为百年中国人追求的目标,其实现需要坚实基础条件。百年国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本质为文化传统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其前提条件是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诞生的缔造者、民族独立的肩负者、人民解放的引路人,圆满地完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三大基础重任。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
3.中国现代化的性质为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全国一个核心,下一盘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坚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小康”是改革开放后针对20世纪中国较低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条件下,以生活水平为主的现实较低的现代化目标。同时,小康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从以往极端重视外在器物文明,重视生产工具暨生产力层面进步,发展到以人的进步为核心。从解决现实温饱问题,到生活略有结余的初步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征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中国人民对于小康的认知和追求历史,便是对现代化追求的缩略历史。
5.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在复杂诡异多变的世界形式中,把握“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主要矛盾,坚定结交愿意中华发展强大的真正朋友,团结对中国复兴持中立态度的绝大部分国家,对于极少数处处提防并打压中华民族崛起和统一的敌对势力,时刻保持底线思维,坚决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国内方面,需要克服去实体化及过度金融化陷阱,远离资源利用红线,发挥中国共产党执政这个我国政治体制最大特点和优势,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内主要矛盾,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一代接一代努力,久久为功。
作者姓名:任锋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联系电话:18945298110,0459-6819906
职务职称:院务综合办主任/讲师
联系地址:大庆市高新区新风路5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土木水利学院309
电子邮箱: 3721924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