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主题教育】科技小院:一头连着师生,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来源:宣传部责任编辑:李启涛终审:刘佳丽发布时间:2023-07-12浏览次数:1292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也为我校“科技小院”的建设发展指引了方向,鼓舞了力量。过去一年里,结合“科技小院”发展目标,我校13个获国家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在区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动教育革新学生把论文写在田间

  学校坚持以“科技小院”为载体,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育人体系,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实践的平台,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间、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现有涉农研究生导师410人,为“科技小院”提供持续稳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现有涉农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6个,其中国家级基地1个、省级基地2个,为“科技小院”的建设发展提供完善的实践基础和保障。

  “科技小院”累计培养研究生60余人,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6项,开展学生实习实践960余人次。

嫩江大豆科技小院教师田间为研究生讲解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园艺园林学院农艺与种业2021级研究生吴兴彪说:“来到大同甜瓜科技小院学习以来,我了解了大同区甜瓜生产的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确定了我的研究方向。我将调查研究获得的知识,用于科技助农服务工作,既锻炼实践能力、又开拓思维,更树立了未来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的信心、坚定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学生在萨尔图区盐碱稻科技小院生产实践 

  学生在“科技小院”的实践过程中,将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在生产一线进行检验,既培育创新思维、丰富知识体系、增强动手能力,又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进而激发出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创新创造的渴求、对奉献社会的担当,真正成长为有知农爱农情怀、强农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

  促进成果转化团队使科技落地生花

  “科技小院”入驻团队重点针对杂粮作物高产优质品种引培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水稻的提质、节本、增效以及黑土保护,大豆栽培生理、营养调控、化学调控、耕作与黑土保护,盐碱地土壤修复、作物品种筛选和种植技术,杂粮复配产品,蔓越莓深加工,优良甜瓜品种选育,寒地林果种植技术,绿色瓜菜栽培管理技术,绿色低碳高效的“糯玉米+N”现代化全产业链模式,中药刺五加、赤芍等发芽率,“玉鹅种养”技术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 

师生在牡丹江杂粮科技小院实践

  目前,各团队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2项、引进种质资源337个、发表论文43篇。推广大豆宽台大垄匀密高产栽培、刺五加仿生态栽培等技术30余项,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狮白鹅与生态种养科技产业扶贫技术”已推广至全国12个省、62个县。

助力乡村振兴学校将服务做实做细

  “科技小院”的创设强化了农业科技供给、提升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自成立以来,小院开展农民培训2200余人次,科技服务干货满满、硕果累累,深受当地政府认可、人民群众赞扬,得到东北网、大庆日报、极光新闻、掌上大庆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将专家教授与农民朋友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有了更多可能。农业企业产业发展中遭遇了瓶颈,科技人员就集中攻关;农民朋友农业生产中碰见了难题,科技人员就现身解决。经过驻院师生的不断努力,小院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取得实效,年均带动地方创收3000余万元。

  教师在大同中草药科技小院进行春季栽培现场指导

  黑龙江富锦水稻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农学院李红宇教授表示,小院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不间断地与农户调研沟通,“在学中干、干中学”,“以稻会友”,“以稻载道”,在农民眼里,他们从“外地学生”逐渐变成了“自家孩子”。水稻科技小院就是要把每个来到这里的学生,培养成为“懂理论、会种地、接地气”的应用实践型人才,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红宇教授在富锦水稻科技小院为青年教师做技术培训

  小院师生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不求回报,始终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与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农业产业发展献计出力。线上答疑、线下会诊,“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开展技术展示、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民朋友科学文化素养、农业生产能力、发展农业产业信心,精准解决了我省农业发展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低的短板,逐个攻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下一步,八一农大“科技小院”将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锚定目标任务,高质量培养人才,积极服务农业发展,助力龙江乡村振兴。

文/张春秋 图/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