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先教授作为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头雁”团队成员,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技创新、教书育人一线,心系农业生产,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着力提高东北大豆栽培技术水平,为提高大豆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为种植技术推广殚精竭虑
张玉先教授敢为人先,突破常规,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创造出了大豆栽培种植新的生产方式和成果。团队研发的“大豆宽台大垄匀密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他深入农场和农村为广大种植户讲授大豆栽培技术,为种植户累计增收40亿元以上。
张玉先教授及其团队开展大豆高产创建研究
在试验中,张玉先教授要求他的团队务必精准操作,反复实验,最终获得可靠的数据,他说这是对自己付出努力的负责,更是对种植户的负责。为了验证一个光合数据,和研究生连续5天顶着烈日在田间测定。有了实验数据,便是每天早出晚归地去农场,张玉先教授常勉励团队成员勤勉务实,实验数据能否转化成实际成果,全靠踏踏实实跑农场。为了推广“早中耕技术”,7天指导24个农场。张玉先教授热爱他的事业,坚守岗位搞科研,不知疲倦做试验,即使是在大豆技术研究的低谷时期,他依然坚守研究的信念,他相信只有坚持不懈地研究,“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才会解决。2020年,经过不懈努力,张玉先教授带领团队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创造了亩产达336.2公斤的东北三省大豆单产纪录。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为农民脱贫致富寻求良方
张玉先教授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以“扶贫先扶技”的思想为指导,发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优势,结合自身岗位职能和大豆栽培技术特长,针对所属地区主要贫困县开展了农技培训扶贫工作,累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00余次。
张玉先教授深入种植生产一线指导
张玉先教授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青冈、林甸、集贤县等贫困县,积极主动地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在开展具体扶贫工作前,他通过走访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结对服务乡镇的具体情况,制定服务计划。不仅发挥大豆种植专业技术优势,还在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变化趋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掘农民增收突破口,借助科技水平提升帮助贫困户脱贫。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演示讲解等方式,使种植户克服传统经验思维,在大豆春播、夏管、秋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大豆单产大幅度提高。同时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部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依靠技术帮助农民脱贫,是广大种植户心中吃苦在先、不计回报的“技术靠山、丰收保障”。
坚守社会服务使命 为疫情期间农事奔走指导
张玉先教授心系农民,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特别是2020年,对于农业科研攻关工作者更是具 有历史挑战的一年。疫情需控,农时不待,为更好发挥试验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社会能力,确保疫情背景下农业复工复产和高产丰收,张玉先教授逆行入田间。
张玉先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
张玉先教授深入北大荒集团30余个农场的田间指导春耕生产、开展免耕播种调研、大豆高产栽培项目等,并对接实施九三大豆产业创新研究院《绿色优质专用品种大豆种植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试验示范项目。吃饭困难,方便面成了张玉先教授的主食;发生夏涝,一双防水靴成了张玉先教授地里穿梭前行的必备物品,每天一穿就是十余个小时;科技培训无法现场举行,张玉先教授利用网络直播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这一播就是30余场,70余小时,成为农户喜爱的特殊“网红”。疫情中的坚守,张玉先教授用实际行动称出了责任、担当的分量。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田地里大豆每一天的茁壮成长,是像张玉先教授一样的农业工作者们坚守的结果,他们为龙江农民坚定了高产的信心。
立足农业健康发展 为大豆种植布局建言献策
张玉先教授立足农业健康发展,积极为大豆种植布局建言献策。他深入生产实际形成调研报告、依据年际气候特点形成指导性建议、分析发展形势形成大豆产业发展建议,为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提供具体指导,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调控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议。
张玉先教授及其团队教师
2016至2021年间,张玉先教授完成各种咨询报告50余篇,其中包括调研报告《关于当前大豆生产情况的调研》《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发展的潜力与对策建议》等。生产指导性意见包括《东北春大豆备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大豆中后期生产指导意见》等。大豆产业发展意见包括《关于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建议》《以科研育种中心为平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等,为农业农村部、科技部、黑龙江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张玉先教授一直在为国家大豆生产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而不懈努力,他心甘情愿、默默坚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做一名更加合格的大豆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者,是张玉先教授不懈的追求。
文/曹亮 张家奇 图片来自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