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

【大庆日报】“豆”争盐碱地 荒滩变粮仓

来源:大庆日报责任编辑:李启涛终审:闯垒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10

大庆日报2025年4月11日 第二版《智汇大庆 才聚百湖》栏目

原标题:“豆”争盐碱地 荒滩变粮仓——记庆雁支持计划“新雁”团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耐盐碱大豆生物育种创新团队

  当广袤的盐碱滩涂也能孕育出饱满的大豆,丰收的希望便在多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悄然绽放。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有一支年轻的耐盐碱大豆生物育种创新团队,他们怀揣科技报国的热忱,用智慧与汗水在盐碱地上书写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壮丽篇章。

团队带头人孙明哲(右二)与团队成员探讨相关问题。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大豆,这一兼具粮油饲用途的战略作物,对我国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我国大豆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而有限的耕地资源使得扩大种植面积面临与主粮争地的困境。我国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利用好这些土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意义重大。

  在这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攻坚战役中,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耐盐碱大豆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勇立潮头。他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手段,投身于耐盐碱大豆的研究。

  “让耐盐碱大豆在盐碱地开花结果,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让盐碱地披上绿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团队带头人孙明哲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科研一线。他们在实验室里与数据、样本为伴,在盐碱地中与烈日、风沙同行。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探索,团队成功构建了大豆耐盐碱调控网络,挖掘出一系列可用于生物育种的耐盐碱分子模块,申报了26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百余篇论文。大量耐盐碱、高产及涵盖各类性状的育种材料在他们的努力下应运而生,其中两份完成农业农村部中间实验,2024年又提请四份。团队还联合企业育成四个大豆新品种,这些成果照亮了盐碱地农业发展的道路。

  2024年9月的测产结果令人振奋:在pH8.6-9.0、含盐量3‰-5‰的土地上,团队培育的大豆亩产超300斤,超过全国大豆平均亩产水平。而这支创新团队的5名核心成员,平均年龄仅35岁,且都有着博士后工作经历。尽管年轻,但他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改种适地,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

  一路走来,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令人瞩目。他们主持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4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团队培育的大豆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150万亩,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让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让国家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日前,团队获评“新雁”团队,这让团队成员备受鼓舞。大家表示,将继续深耕耐盐碱作物生物育种和新种质创制研究,为我国大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努力在盐碱地上画出更多新“丰”景。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