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八一农大)始建于1958年。经过67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现代化大农业特色,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大学。在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号角声中诞生的八一农大,坚持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以强农兴农为使命,持续为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八一农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与改革实践,坚持立足黑龙江、扎根垦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支持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大荒集团)“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一批先进农业技术和创新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推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以北大荒精神铸魂,培育知农爱农时代新人
八一农大始终坚持“为垦区育人,为黑土铸魂”,着力构建“红色文化+专业教育”育人模式。从校本课程到国家级一流思政示范课,从“一所、两馆、三地”红色育人平台到“科技小院”田间课堂,从实施新时代北大荒精神铸魂育人提升行动到实施“北大荒新苗计划”,八一农大创新方式、注重实效,将北大荒精神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为北大荒集团量身打造、定向输送专业人才。设立“爱农就业奖”,引导学生到垦区就业,现已有4200余名毕业生扎根垦区,2名毕业生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近五年,八一农大留省就业毕业生总计6600余名,专业相关度80%,为黑龙江省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以深化改革破题,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与改革实践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智能化、集约化发展趋势,八一农大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2020年,八一农大成功推动黑龙江省教育厅与北大荒集团共建八一农大,积极打造黑龙江省产学研用合作典范,使垦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大课堂”、科学研究的“大基地”、社会服务的“大舞台”。牵头组建国家杂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黑龙江省杂粮学会,着力推动黑龙江省杂粮产业发展。联合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建北大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解决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12项,实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技术40余项。构建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打造“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培育学科、发展学科”四级学科建设体系和5个学科集群,杂粮生产与加工、玉鹅种养生态农业2个学科获批省级特色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八一农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育人为核心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打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构建新农科发展范式,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以科技创新赋能,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创新策源地
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在成果转化上主动作为,八一农大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大力推动科技攻关与战略需求、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推动科研领域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4年省属普通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指数排名全省第一。大豆品种“垦农34”亩产大豆622.4斤,创造高寒地区旱作大豆百亩攻关田新纪录;“寒地玉米提质增抗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推广超2600万亩;“水稻、大豆生产加工全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推广超1000万亩;“大豆宽台大垄匀密高产栽培技术”推广1亿亩,3次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种植技术;“玉鹅种养技术”被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应用;“寒地水稻保护性耕作与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在全省推广超1500万亩;“垦薯1号”成为北大荒集团首个高淀粉专用品种,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一批先进技术得到示范推广与应用,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擦亮了八一农大品牌,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协同创新聚力,共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八一农大积极争取地企资源,先后参与共建了牡丹江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庆设施农业研究院、建三江水稻产业创新研究院等10所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了一批集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品牌保护与价值提升、创业孵化与文化发展于一体的综合示范与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学校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科技专家定点联系大庆市和北大荒集团各分公司的乡村振兴联系点,开展常态化工作对接和互访交流,推动合作项目落实落地,打造服务和支撑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中心、技术中心、文化中心。近年来,八一农大共选派省级、市级科技特派员440人,数量居全省省属高校前列,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的高校,涌现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先进人物。
立足黑龙江、扎根垦区,八一农大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用行动诠释着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八一农大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农业大学目标不断迈进。
撰稿/李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