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和平牧场有限公司万亩玉米科技示范田里,大家正等待着集团2025年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劳动竞赛实收测产的最终结果,随着专家组现场公布:“平均亩产1083.2公斤!”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这个数据不仅超额完成了“亩增100公斤”的年度目标,更刷新了和平牧场玉米单产历史纪录。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我校与北大荒农垦集团绥化分公司共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深度赋能,农学院玉米栽培团队教师张翼飞教授全程技术护航。

近年来,北大荒农垦集团绥化分公司大力引进大型智能化农机装备,有效提升了各农(牧)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作业能力和效率,但农艺农机深度融合是粮食作物单产持续提升的重中之重。2025年,和平牧场通过“特色农产品产业创新研究院”校企合作平台,多次到我校开展沟通交流,积极推进玉米单产提升配套技术对接。

今年4月中旬,张翼飞受邀到和平牧场以“寒地玉米单产提升路径”为主题,对全场行政管理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讲座培训,并在现场发放了《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玉米浅埋滴灌密植丰产精准栽培技术》挂图。针对和平牧场特殊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条件,他结合团队多年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等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和平牧场精心制定了“八位一体”的玉米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健康耕层构建”“良种合理密植”“株行优化配置”“水肥高效运筹”“农机科学适配”“化控精准调节”“病虫绿色防控”“粒收减损提质”等8项关键技术措施。


5月至9月,张翼飞带领师生循着玉米生育进程,从春季整地、播种、滴水齐苗,到夏管期间的水肥调控、田间株型塑造、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关键环节,全程扎根田间地头,积极协助和平牧场技术人员基于田间玉米长势进行作业参数优化,共建“田间管理档案”,确保关键技术标准化、高质量落地。此外,团队师生在和平牧场科技园区布设了多项单产提升配套技术创新研究试验,为区域玉米持续丰产优质高效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保障。

和平牧场玉米单产突破新高,不仅是其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践与“五良”融合发展模式的成效彰显,更是我校各科研团队在该区域农业生产领域长期深耕、与地方市(县)和企业联合攻关的结果。作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项目黑龙江地区唯一高校专家组成员单位,我校杨克军教授带领的玉米栽培团队,自“八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三江平原低湿耕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任务至今,以服务寒地玉米现代化生产为宗旨,始终致力于玉米全程机械化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玉米栽培团队将继续聚焦寒地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围绕“让黑土地多产粮、产好粮”总体目标,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不断深化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农艺+农机+信息化”深度融合模式,进一步提升玉米单产稳定性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寒地玉米生产向规模化、绿色化、高值化转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文图/农学院
